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凡是微信更新的,我們都擁護;凡是張小龍說的話,我們都贊成。”我們曾經抱著戲謔的心態總結了國內互聯網的“兩個凡是”。
我第一時間更新微信,就是為了看看張小龍是不是又“打臉”了。
很榮幸,被打臉了,我發現這其實是通向信息流的更大一步棋
這一版微信,我總結起來三大方向“UI更新”“時刻視頻”以及“重構內容分發機制”前兩個是一個社交app的本分,后一個是轉型為內容分發平臺的鋪墊,我們今天著重聊最后一個。
在此之前,推文有三個入口:訂閱號、朋友圈、分享。
訂閱號,打開率低已經是老大難問題。朋友圈,已經偏離分享生活的定位,成為工作生活不分,文圖視頻鏈接混合的大雜燴。至于分享,我想你應該養成了先發紅包再丟鏈接的習慣,
這次的更新,本質上是開辟了一個新入口一次性解決問題,并為日后引入內容分發打下基礎。
具體如何實現,我們一步一步看。
基于社交 app 更新,我們簡單看看就好:版本號為 7.0,算是一個大版本更新,畢竟距離 6.0 版本發布已經四年之久;界面設計變化非常大,有各種小細節值得去說,不過這就留給設計媒體吧;“時刻視頻”允許在自己的主頁通放置一段豎屏小視頻;強提醒,則會針對設置的聯系人信息進行全屏提醒。
一句話,微信更像 Instagram 了,我們勉強可以稱之為“致敬”?
我真正注意的就是這個“好看”與“看一看”,正是我開頭提到的“重構內容分發機制”。
這是一個早已在內測版泄露的新功能,具體來說,之前文末的“點贊”按鈕變成了“好看”,注意看按鈕前面的那個六角星,是不是很眼熟?其實就是之前的“發現”頁的“看一看”。
微信官方給這個功能的定義是:你可以在點擊“好看”,并可以同時分享你的想法。從“發現”頁開看一看之后,你會你和朋友認為“好看”的文章都會出現在這里。
微信這不是又搞了一個“朋友圈”?準確來說也可以叫“好看圈”。
同時,與“好看”共同組成“看一看”的,是“精選”,也可以看做是“以前的看一看”。我們可以來做一下對比,下面這是更新后的“精選”與更新前的“看一看”:
實際上,在此之前“看一看”功能已經死了很久。
回想一下你打開這個功能的次數(據我所知不少人已經在“發現”頁關掉了這一功能),以及打開“看一看”之后呈現出的內容,多半是失望的。更新后的“精選”和更新前的“看一看”也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在篩選信息的維度讓人完全看不懂。
“看一看”到底要做成什么樣子,恐怕是微信自己都沒有想清楚的,消失與回歸折騰了好幾次。這與外界一開始外界對于“看一看”的判斷是截然相反的。
畢竟在當時,看一看被不少人寄予厚望,不說“拳打頭條,腳踢百度”,但好歹是面對信息流產品的崛起做出了回應。
所以,在此之前,大多數人認為“看一看”是微信做信息流失敗的產物。
但是在我們看來,這其實是通向信息流的更大一步棋。
首先,為什么現在更新“看一看”?
按照微信一貫 1-2 個月更新一次的節奏,最近的確是微信的“更新期”。
不過,對“看一看”下手其實是很多人沒想到的。畢竟在很多人看來,這已經是一個過氣功能,在 2017 年 5 月 17 日更新之后,微信實際上并沒有在上面花太多精力。
我認為,微信在發現“看一看”已經失敗之后,實際上已經對其暫緩,開始等待下一個時機。
而我們看看另一邊,信息流應用的大戶字節跳動已經成為搶走騰訊用戶的最大敵人,
《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 2018 半年大報告》顯示,截止 2018 年 6 月,騰訊系 app 總使用時長下降了 6.6%,而頭條系增加了 6.2%。
結合中國移動互聯網二級細分熱門行業總使用時長占比分析,即時通訊下降近 6 個百分點,短視頻上漲超過 6 個百分點。前者正式騰訊的立身之本,而后者基本上已經被頭條系壟斷。
短時間內微信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壟斷性地位確實難以被顛覆。但用戶已經愈發將通訊以外的時間花在其他產品之上。除去基本生存所花費的時間,每個用戶使用手機時長的天花板實際上是恒定的。
奉行“用完即走”的微信,有很大一部分使用時長,都被“停不下來”的頭條系產品搶走了。
微信的糾結與焦慮,本質上來自于善于“殺時間”信息流產品崛起,微信需要找到自己的“殺時間”手段。
1
為什么說訂閱號沒辦法“殺時間”
張小龍曾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回應過:“其實我們并沒有想到(去做信息流),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所謂有信息流。訂閱號就是一個集合,我們想過改善閱讀效率,跟信息流是兩回事。只會改善閱讀效率,信息流可以去‘看一看’。”
訂閱號的呈現方式嚴格來說的確不是信息流,而是將訂閱號“微博化”:
1.基于順序 Timeline,以“關注”作為推送依據
2.折疊掉三條及以上的推送以卡片形式呈現頭圖和標題,形成“即時滿足”
只要你足夠耐心,你總有把推送刷完的一刻,這和頭條類的產品有著本質區別。
所以,訂閱號改版只是進一步榨取訂閱號的“殺時間”潛力,但微信依然不能提供類似抖音這類頭條系產品“停不下來”的使用體驗。
2
所以微信更新的邏輯是什么
1.進一步搶奪用戶時間:
引導用戶將更多時間花費在內容上,提升閱讀體驗,這是第一步。
比如,訂閱號的“信息流”實質上是在簡化閱讀步驟,縮短用戶的使用路徑;之前更新的“可以把瀏覽的文章縮小為浮窗”能隨時提醒用戶“你還有未讀完的推文”,有助于降低內容的跳出率。
為用戶提升獲取優質內容的效率,這是第二步。
“訂閱號”本身已經是極其深入人心的定位,重點落在“訂”上,與已經在大陸互聯網絕跡的 RSS 本質上是相同。所以,在訂閱號中通過興趣匹配的方式為用戶提供“猜你喜歡”的內容并不聰明。
而相反的是“看一看”是一種小樣本的、基于社交關系的“內容分發”。這一邏輯非常類似在 Google Reader 中推出的“Friend's shared items(朋友分享的文章)”的功能。
所以,“好看”本質上是一種投票打分的機制,幫助用戶判斷內容質量,在訂閱號、朋友圈以外,專門為用戶打造一個“優質內容池”,同時還解決了訂閱號時間流此前的內容局限問題。
2.重新激活訂閱號的內容生態
微信紅利期已過,馬太效應嚴重已經是微信的一大難題。
頭部大號,如咪蒙新世相等,牢牢地把控著公眾號的流量;而眾多其他公眾號,即使有很好的內容,但由于錯過了前幾年的微信公眾號增長紅利期,流量也十分有限。倒金字塔式的流量分布,穩定卻難以再大幅增長。
內容生產者“出頭難”,新生內容獲客成本高,導致微信內容生態喪失活力,這是微信必須改善的問題。
訂閱號時間流是第一步,目的是“平衡”。將大號與中小號拉到同一個起跑線上,全部按照順序時間線呈現,弱化品牌,強化內容,以期平衡大號與小號的曝光度。
“好看”的加入則是第二步,目的是“激活”。在曝光量得以平衡之后,為優質內容提供二次曝光的土壤,激活訂閱號內容生態。要知道,社交關系是微信訂閱號如今作為內容平臺最大的壁壘,“好看”相對于以往略顯積累的點贊而言,又多出了一層“分享你的想法……”這其中又有了社交、互動、營銷的空間。
3.為成為內容分發平臺試水
上面說到,訂閱號時間流和“好看”其實是環環相扣,那下一環我認為真正的信息流。
據恒大研究院報告指出,2018 年今日頭條 app 廣告收入預計超 290 億元,抖音廣告收入則有望超 180 億元,信息流廣告的強大盈利能力盡顯。
而在騰訊這邊,在過去的一年,游戲業的陰云籠罩對股價的營銷不可謂不大。盡管最近在版號方面已有松動的跡象,但收入結構單一的顧慮是沒辦法打消的。
除了搶回用戶使用時間,信息流的廣告效益還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微信一邊繼續“克制”一邊為之后真正的信息流埋下了伏筆:
1.“好看”是一種投票打分機制,能幫助微信建立基于社交關系的興趣圖譜,打磨內容分發算法;
2.通過“好看”建立起用戶在微信中探索“興趣內容”的習慣,為之后成為內容分發平臺做鋪墊。
別忘了拼多多們的裂變玩法,微信在內容分發方面的先天優勢就是其底層的社交關系,這與人類本身的溝通訴求是天然契合的。想想看,通過鏈接層層跳轉到別家 app 的體驗,能比小程序更好嗎?
所以,這將有助于降低貿然切換到算法分發,導致用戶反彈的風險。如今分為兩個 Tab,先從“精選”中試試也不會有什么損失。
所以,我認為“好看”的加入,使得微信成為真正的內容分發平臺有前進了一部。
3
最后
微信做出的“三步走”改版是有意為之,還是面對頭條系的快速壯大的不得已其實已經不重要,但這次更新的高明之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正如張小龍在今年的騰訊年會上說道“自古套路得人心,這是一個套路的舞臺。如果要做套路,請高級一點。”
從微信為了用戶-內容的連接做出的一系列改動而言,核心的用戶路徑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幾乎是完全沒有違背微信一直以來的“克制”,與其自詡“工具”的定位。
從這一點上,我認為張小龍的套路還是“高級”的。
(邯鄲網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