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中國芯”三個字,我們已經談論了很多年,至今依然是一個熱門話題。主要原因在于,芯片一直以來并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的“卡脖子”環節。
2020年,中國芯片進口總額達到驚人的2.4萬億,比1.22萬億的石油多出一倍。并且,這已經是我國芯片進口總額連續多年超過石油了。2021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大會暨IC應用博覽會(ICDIA 2021)上,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創新聯盟專家組組長時龍興教授和國家02專項技術總師、中國集成電路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葉甜春都談到了“中國芯”目前遇到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創新聯盟專家組組長時龍興教授
國家02專項技術總師、中國集成電路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葉甜春
其中,有很多話題都是大家早已熟知在心的問題,但在這些話題背后,兩位演講嘉賓也談到了時下一些概念的錯解,“中國芯”發展不能矯枉過正。
那些無法回避的話題
芯片是電子產品的核心,信息產業的基石,作為全球電子制造大國,我國對芯片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時,芯片關乎到國家安全,國產化迫在眉睫。
時龍興在演講中指出,我國電子產業的發展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從2007年到2017年這十年間,中國在電子產業鏈的產出占比從7%提升到了41%。但是,這個過程中我國起到的作用更多是終端廠商將芯片買回來制造成產品之后再賣出去。產品中的核芯元器件都來自于國際半導體巨頭。比如在電腦中要用到的CPU,超過95%的市場份額都在英特爾和AMD手中。而反觀國內,計算機系統要用到的CPU自給率不足0.5%;通用電子系統中用到的DSP自給率同樣低于0.5%水平。
因此他指出,這就造成我國看上去和美國差不多都消耗了全球25%左右的芯片,實際上在高端價值鏈方面相比于美國要差很多,2019年的數據是我國在半導體供應鏈占比為9%,美國則獨占38%。
葉甜春也表示,目前我國芯片受制于人是無法回避的問題,信息化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芯片,因此我們必須要持之以恒地去發展。他在此談到了我們一直關注的研發問題。雖然目前國內很多半導體廠商的研發投入占比已經有很高的水平,達到了百分之十幾,甚至是百分之二十幾的水平,但總量上我們和國際巨頭企業是沒辦法比的。比如在裝備和零部件一端,國內有22家骨干企業,投資總額為40.68億美元,然而6家國際巨頭企業就在這個環節投資了538.26億美元,之間的差距懸殊。
在國產芯片產業鏈的問題上,時龍興還提到了人才短缺問題,制造環節發展受阻問題,國產芯片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和小而散問題等。這些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被談到,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談的問題。
走出不一樣的全球化
芯片涉及基礎問題比較多,目前我國在材料、工藝、設備和EDA工具等每個環節都有短板,如果泛泛地說,我國芯片水平相較于國際水平差不多落后了20年。很多共識性的問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被不斷地提起。但正如葉甜春自己所講,我們不能夠每一次都提出問題而不去解決問題。
因此,在談到“中國芯”后續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時龍興和葉甜春都講出了一些自己個人的觀點。時龍興說到,雖然我國的電子產業發展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趨勢,但從當前的現狀來看,供應鏈全球化主導的全球貿易同樣離不開我國的巨大市場。首先,在全球商品供應上,1995年我國商品僅占全球商品總產量的4%,經過了二十幾年的發展,如今這個數值是20%。同時,發達經濟體對我國的出口顯著增加,尤其是在電子和計算機領域。這些是我們的底氣和機遇。
因此,他認為,我國芯片產業發展大方向上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針:
納入全球體系,保持開放合作;
聚焦關鍵領域,突破核心技術;
加強基礎研究,保持長期投入。
中美貿易摩擦之后,很多從業者一面在diss美方的“零和思想”,一面在做自我封閉式的發展嘗試。這期間冒出來很多聲音,包括“重新建立我國自己的芯片標準”。時龍興通過歷史數據統計告訴大家,全球化和開發合作是不能丟的。
當然,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今天我們主張的“全球化”和過去的“全球化”勢必會有所區別。葉甜春認為,我們需要培育出一種不被制約的“全球化新生態”,同時“國產”的概念要回歸到“Made in China”,只要在中國有獨立銷售權的產品,都應該算是“國產”。
他表示,全球信息產業進入到智能化時代,對于擁有世界最大電子制造業的中國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為國產芯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此過程中,技術上實現路徑創新才是出路。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集成電路尺寸微縮難度加劇會有新的創新機遇;其次,從平面到三維將成為新的技術路徑,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最后,架構創新會讓EDA工具智能化、硬件開源化等成為新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