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首批車內無人商業化試點牌照來了。
昨天,百度、小馬智行先后宣布獲得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首批乘用車“車內無人、車外遠程”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通知書,獲準在北京亦莊開啟車內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收費,后續將在試點區域內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商用化試點收費。
那么,企業如果通過此種商業模式運營,還需跨過幾道坎?
運營回本有多難?
事實上,近兩年來,自動駕駛商用化的試點工作,已經陸續取得進步。早在2021年11月,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便對外發布《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并向部分企業頒發國內首批自動駕駛車輛收費通知書,首次開始了國內自動駕駛行業的商業化運營收費試點工作。
彼時,百度Apollo便獲國內首個自動駕駛收費訂單。在隨后的幾年中,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地先后開啟自動駕駛商業化收費試點嘗試。
其中,北京一地便先后開展過數次不同試點區域、企業的自動駕駛試點收費運營授牌活動,百度、小馬智行等企業先后多次獲得自動駕駛商用化授牌。今年7月7日,北京市自動駕駛辦公室亦曾對外宣布,將在京開放智能網聯乘用車“車內無人”商業化試點,正式邁入自動駕駛“車內無人”商業化試點新階段。
據此前公告,企業在達到相應要求后可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面向公眾提供常態化的自動駕駛付費出行服務。如今,隨著百度、小馬智行宣布正式獲得首批北京市車內無人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點牌照,無人駕駛商業化的路徑再次向前邁了一步。
只不過,獲批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試點收費,并不意味著全無人自動駕駛大規模商業化時代的到來。
在一項由新浪科技發起的自動駕駛乘坐體驗調查中,參與投票的用戶中,短期內不會乘坐自動駕駛的票數達到了55%。即使是已乘坐過自動駕駛的用戶中,也有超過36%以上的用戶再乘坐自動駕駛的意愿薄弱,并不能完全接受這種出行方式。
足見,在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過程中,用戶的接納度和使用習慣改變,仍是限制著自動駕駛商用發展的一大因素。
此外,在技術層面,受制于場景局限,雖然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細分場景的成本下降至接近形成商業閉環,比如無人清掃車和礦區無人駕駛,以高速NOA功能為代表的L2+++場景、城區NOA等,也從去年年底開始落地,但由于城區自動駕駛落地面臨著更高的復雜度、更多的偶發事件,目前全國核心城區的自動駕駛路測權限均未開放,想要在這些區域開展商業化落地,同樣也將更加遙遙無期。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知乎自動駕駛優秀答主洪澤鑫評價指出,“政策進一步允許商業化對部分無人駕駛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是騾子是馬,現在遛遛就知道了。”
洪澤鑫指出,在成本上,目前百度第六代無人車量產萬臺的成本是25萬,這是一個能支撐大規模運營的節點,也就是說只有應用萬臺級別的無人出租車(密度),才有可能盈利。
但是,目前國內市場上在運營的自動駕駛車型,硬件成本都還在五六十萬(不算牌照及保險)之間,短期想要通過運營實現回本很難。而且,在用戶需求上,如果自動駕駛定位無人出租車,實際卻又只能在區域內運行,那肯定是無法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的,畢竟,距離自動駕駛運營車輛達到萬臺規模,仍然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統計時間截至2023年8月30日)/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扎堆上市的小算盤
不可否認,從2021年北京市自動駕駛示范區頒布政策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向公眾提供出行服務,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自動駕駛行業在經歷了“主駕有人—主駕無人,副駕有人—前排無人—車內無人”三個階段,如今在商業化探索層面也到了全無人自動駕駛階段。
“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初步打通了全無人商業化的商業模式閉環,開始能夠真正向社會展示自動駕駛的商業價值。這是一個自動駕駛商業模式閉環的打通。”只不過遺憾的是,自動駕駛的規模化商用,遠不止允許試點商用那么簡單。
更為嚴峻的是,在自動駕駛規模化商用遠未到來之時,目前全球自動駕駛行業正陷入一個艱難求生的新階段。
2022年以來,由于自動駕駛“長尾問題”難以解決導致商業落地困難。投資人失去興趣,融資大幅縮水。據公開資料統計,披露的融資額度由2021年的1591.9億元銳減至205億元,直接縮減至原先的13%,行業進入寒冬。
全球范圍內,估值一度達到73億美元的自動駕駛獨角獸Argo AI于去年10月宣布破產,特斯拉和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也先后啟動多輪裁員。國內方面,據此前業內統計,僅2023年上半年,自動駕駛相關的高層人員離職事件就高達16起,其中不乏華為、百度、小鵬汽車等知名企業自動駕駛業務高管。
寒冬之下,絕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紛紛將目光瞄準了二級市場,開始籌備IPO上市工作。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8月30日,國內已有12家自動駕駛及其相關產業鏈企業明確或計劃啟動上市計劃。其中,8月有三家企業遞交招股說明書或簽署上市輔導協議,6月有兩家企業遞交招股說明書,3、4、5月各有一家企業明確遞交招股說明書。此外,小馬智行、Momenta和地平線三家自動駕駛領域獨角獸企業,均在今年有上市消息流出,但未得到企業最終確認。
值得注意的是,眾多啟動或正在啟動上市工作的自動駕駛企業中,虧損的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在新浪科技統計的12家企業中,有明確財報數據顯示虧損的企業有7家,未對外披露財報虧損情況未知的企業有3家,實現盈利的企業僅海創光電和司南導航(60.210, -0.78, -1.28%)2家企業。而且盈利的這兩家企業,主營業務并不完全只服務于自動駕駛領域。
全無人自動駕駛商用試點的工作已然開展,但對于更多的自動駕駛企業而言,試點區域商業營收的杯水車薪,真的能解得了行業融資困難、企業虧損嚴重的渴嗎?